台北公共厕所环境整洁改善方案与绩效评估

发布时间:

2018-03-26

  公共厕所是人类社会生活之一重要场所,公厕的整洁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甚巨,也和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息息相关。台北市政府近年来虽然极力改善公厕的整洁且推动多项改善方法,但许多公共厕所仍为人所诟病,其中又以宗教类、加油站类、市场类厕所之改善成效较差,其中原因究竟为何值得深究。

  先进国家的公厕之所以能保持干净整洁,主要乃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例如以干净城市著称的新加坡,其厕所协会所推动之快乐厕所计划,就是一个分级评估系统,其目标在于能使「个人有清洁与健康的公共厕所的基本权力」;而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教授Clara Greed所提倡之24小时城市的公共厕所,也被用来作为推动都市更新、有效率的市镇计划,以及永续城市的基本组件。从这两则案例就可以得知公共厕所的清洁维护与软硬件设计的好坏,是一个永续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针,也因此提升舒适的如厕环境,绝对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公厕(特别是宗教、加油站与市场类的公厕)整洁之因子,并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本研究首先藉由国内外文献,找出影响宗教类、加油站类,及市场类公厕整洁的可能因子;并透过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的作法,设计问卷并以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

  目前本研究已归纳出影响台北市公厕环境整洁所需考量之因素,并从环境清洁维护与生态及人性化需求两大构面,初步建立了八个评估标的(清洁方法、维护作业、管理制度、使用者行为、整体空间规划、机能性、舒适性、节能减废),以及二十四个评估准则。未来此一评估机制,也将会在请专家学者修正补充之后,交由环保局作为未来评估公厕的依据。本研究最后经由广泛文献的汇整、专家学者问卷的分析,以及研究者实际参与公厕管理的经验,未来将会提出一份公厕环境整洁的改善策略供台北市政府参考。

关键词:公共厕所、绩效评估、永续城市、多准则决策、分析阶层程序法

一、前言

1.研究动机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出门在外不敢上厕所,即使在学校也一样,宁可憋到回家后才解放,小号如此,上大号也一样,女性朋友碰上生理期就更麻烦了,因此许多人不但憋出健康问题,直到长大对公厕始终是个梦魇。在国际观光旅游「无烟囱」事业发达的今日,无论去任何国家或城市,都宛如去隔邻串门一样方便。而我们每到一个旅游区,除欣赏当地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外,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观察当地的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而公厕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一个国家生活、文化水平的指标,这几乎是国际间的共识,肮脏的厕所,往往反映当地文化的低落与民众缺乏公德心,也透露出城市的杂乱无序。因此,提升公厕的质量,便成为国家或城市展现竞争力和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台北市环保局,2005)。

  台北市是台湾首都也是一个国际级的都市,对于城市内的各项措施必须均衡发展,然先进国家常将公厕环境整洁与该国家之文化水平做比较,因此台北市也针对全市公共厕所予以列管,共计列管一万余座公厕,并将列管公厕分为13类以利管理,于94年8月办理「公共厕所相关设施暨整体满意度民意调查」,民众整体满意度已达76%,但在不满意项目中,仍以清洁维护不善占大宗(有臭味40.3%、地板不干净39.0%、厕间内不干净33.8%、便器不干净24.0%),显示台北市公共厕所仍有改善空间(台北市环保局,2005)。

  虽然台北市政府目投入大量人力在公厕的整洁维护及检查工作,但当人力不足时则改采由委外单位来管理,可是常常因为预算编列问题或业者低价抢标,使委外后的人力配置不如预期充足,巡逻次数不够,亦无法有效的维持整天各时段公厕常保整洁。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建立相关管理办法来督导整洁工作,同时也期望使用者共同为公厕整洁维护把关,虽然政府部门设有民众申诉或民意信箱等管道来落实共同监督的机制,民众并不常对公厕的使用提出回馈意见,也间接使得设施维修的时间滞延。简言之,虽然政府已采取多重策略,但实际上公厕问题仍时常为人所诟病,由此显示公厕依然存在许多环境问题尚需解决。

2.研究目的

  随着列管座次逐渐增加,公厕的管理更加吃力,在小小的一间厕所内,其需要投入的成本与劳力,并不亚于落叶与垃圾的清扫。虽然维护不易,但公厕的整洁与否却往往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甚至扩大人们对于一个地方文化水准的评断。

  本研究藉由台北市政府环保局公厕检查结果找出台北市较为脏乱之列管公厕,经检查结果其中以学校类、宗教类、加油站类与市场类的公厕较差(特别是宗教类、加油站类与市场类的公厕),并透过相关文献整理及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上的作法,找出影响宗教类、加油站类,及市场类公厕整洁的可能因子,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并设计问卷并经由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

  目前本研究已归纳出影响台北市公厕环境整洁所需考量之因素,从环境清洁维护与生态及人性化需求两大构面,初步建立了八个评估标的(清洁方法、维护方式、管理制度、使用者行为、整体空间规划、机能性、舒适性、节能减废),以及二十四个评估准则。未来此一评估机制,也将会在请专家学者修正补充之后,最后藉由分析阶层程序法(AHP),研提影响公厕整洁的因素后,提出符合环境管理绩效概念的行动策略,提供市府相关单位检讨列管公厕考核所延伸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本章节主要内容,系藉由国内外公厕运动、环境清洁、生态及人性化各项理论、文献以及案例,探讨目前影响公厕环境清洁之方向,并归纳出相关指标,以作为评估体系之建构基础。

1.公共厕所变革

1.1公共厕所定义

  根据普遍自然形成的说法,所谓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公厕);是指提供不特定人士所使用的厕所,即归类为「公厕」。依此家中的厕所,固定员工上班使用、不正式开放给外界使用的职场厕所,不属于「公厕」(台北市环保局,2005)。

1.2公共厕所范畴

  公厕是人类社会生活之一重要场所,它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对公厕的设施、使用及维护也日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近年来,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经济繁荣、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户外休闲游憩兴盛,公厕成为人类生活经常使用之重要场所,由于国人对厕所使用的习惯和观念尚未普遍的改变与建立,大部份城乡间公厕仍有改善空间。为配合政府推动「生态旅游」及发展「外国人来台之观光客倍增」计划,提升国内观光地区之旅游质量,增加旅游景点之魅力,最近政府及民间不断举办专属之研讨会;另有县市长带头做公厕清洁维护管理工作,可见政府重视程度(林家弘,2004)。

1.3公共厕所演变历史

  据说公厕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当时帝国强盛,各国的人民士兵往来不辍,民生需求不可忽视,「公厕」雏形已见,只是较简陋罢了,可见如厕问题的重要性自古即有,除了因为与每个人生活习惯相关外,有没有「方便」,其实包含了许多的社会意义。另外从历史的轨迹来看,随着时代的演进,厕所从户外到室内,入幕进卧室甚至与梳妆台结合,便器从蹲到座,从单纯只为「解手」到享受,其地位可说扶摇直上,关于上厕所的用语也大异其趣,从早期的茅房、粪坑、便池、马桶、到现在普遍冠以文雅的洗手间、化妆室、听雨轩….等(台北市环保局,2005)。

2.影响公共厕所环境整洁相关文献

2.1观光游憩区、旅游业发展与厕所相关联之研究

  世界各国有无数的观光地区。但能让我们安心在观光地区游玩、舒适使用厕所的地方却不多。尤其观光区内的厕所究竟要如何规划,其配置又应如何呢?公厕的配置理论或可以人类歩行距离及可忍耐的时间中算出厕所的配置点。观光地区可分类成自然观光地区与市内观光地区,各观光地区里的厕所,各有各的作法及问题,特别对于市内观光地区方面,则依据横滨市(YOKOHAMA)关内(KANNAI)地区调查中整理出来的公共厕所、公用厕所、可使用厕所,混在一起,予以理出一市民厕所链(Link)之提案(高桥志保彦,观光区内厕所,2003),现在很多国家重视观光产业,因为观光是一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何吸引观光客,观光客源有可能是来自本土或是来自其它国家,观光场所内的设施和配备,同时也是能否吸引观光客和能否促进观光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以及此设施可容纳和使用的人数。好的厕所设计是观光产业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除了吸引观光者外,亦能从而得之使用者的观感。观光厕所的容纳量、外观、设计和维修等也和其它基本的建设有关,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Chapman,2003)。

2.2公厕清洁维护方法与管理制度之回顾

  从厕所即可看出该国家之文化水平如何。厕所是人们消耗排泄行为的场所,近来也广泛运用为授乳室及女性化妆室。一直以来厕所让人存有阴暗、脏污、狭窄、臭气的观感,因此,第一个考量是如何【经常维持清洁度】的作业工程,虽然说是排泄行为的场所,但是也应该营造出让人能够安心使用休憩的空间。厕所选择的基准,首先是经常的清扫;其次是不混杂、空间够、明亮度够、卫生纸的纸质良好,尤其是能够充分考虑到高年龄者或身心障碍者使用上所需的空间变化,在选择的基准上是值得赞许(台北市环保局,2004)。

  现在是厕所革命的时机,开始实施一个分级系统能使「个人有清洁与健康的公用厕所的基本权力」。不干净与不能使用的厕所的问题很广泛,很多厕所使用人的预期与习惯必须改变。当进肮脏的厕所时,厕所使用人必须要忍受臭味、肮脏及健康问题,因为在厕所的入口没有标示来显示厕所的标准,厕所协会(新加坡)要消除这些经验,引进快乐厕所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在新加坡推行优良公用厕所,要达成这目的必须辨识负责的公用厕所所有人,他们的方法才能与其它人公用及使用,快乐厕所计划的观念及实施方法,包括市场策略,快乐厕所计划是品牌作业会将所有的人(使用人、所有人、清洁人、管理人、政府及厕所活跃份子)朝正确的方向移动(Sim,2003)。将公共厕所作为都市更新、有效的市镇计划、经济复苏及永续城市的基本组件的有效性,一个过分强调的高层次文化及其它社会优先级,加上过多的重建机构,将资源由世俗的,但是必须的实际设施,如从公共厕所取走。但是这些是24小时城市的社会福祉及实际操作的基本面,特别是最近提出的更改准许法规及开发夜间经济,在有关永续经营、运输、健康、防止犯罪、都市计划及文化方面、以及有关都市计划的主流平等及多元性的课题,提供厕所的涵义。厕所的提供是创造制定联合都市政策中所缺少的一环,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态度及法规改变,则无法提供适当的卫生处理(Greed,2003)

2.3生态与人性化设计领域之研究

  依据全球的实际状况了解「下一代的厕所」: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没有厕所,而一部份有厕所的人却经常仰赖着会产生废水而且污染环境的昂贵厕所系统,「生态卫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卫生解决方案,不但能避免疾病,而且可以增进健康,它是环境健全的,而且能节省水、不会污染、而且所产生的有回收价值的资源可以有效的返回环境(Winblad,2003)。

  根据国际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在现今世界上仍有二十四亿人,没有任何形式的改良式污水卫生系统。所谓改良式的污水卫生系统,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包括地坑厕所、抽水马桶,或者是连接到一个公共下水道或一个有污水净化槽的厕所。但是,真正的情形可能更糟,包含在统计中有一部份厕所,其功能非常不良,也有一些厕所有过多的人共享,它们也不能够被称为合格的改良式污水卫生系统。在现今世界上的六十亿人中,约有十亿人拥有比较进步的污水系统服务,而大部分的这些污水是在没有被处理的状态下,被排放到河川、湖泊和海洋之中。简而言之,全球只有大约三亿人所排放的污水是经过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理再排放,其它五十七亿人的排泄物大部分是直接地进入地球环境之内(郑政利,2003a)。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化严重课题,许多国家之间水资源的纷争,以及因缺乏足够维持健康基本需求的洁净水水源衍生的健康卫生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联合国组织的重视,本世纪水资源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卫浴厕所的节水性能也是厕所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台湾民众深受缺水之苦,国家政府也努力苦思对策与技术,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包括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郑政利,2003b)。

  公厕之设计,人性化是首要考虑,考虑周到才能让使用者用得方便称心。当然也必须从维护清洁的角度考虑空间尺寸及选用建材。尤其对于厕所内墙地坪的选材非常重要,不仅要止滑且须容易清洁。如采用面砖必须作好整砖计划,避免裁切面砖,以免藏污纳垢。当然公厕设计上尚有许多必须待注意的问题,如公厕的通风量之计算,厕所进出口迂回不要设门,清洁间的设置问题,化粪池的设置及维护问题,省水省能的措施等等都必须同时考虑设想(吴明修,2001)。

  厕所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必须报到地方,平均每天至厕所报到约10次(大号1-2次,小号7-8次)。传统上我们对厕所要求以是否干净,是否有异味及是否符合一些特殊要求之人性化设计而已。但事实上以最普遍之冲水马桶方式,使用后应用清水冲洗,一切排泄物及随之冲走,眼不见为净。但事实上是否完全解决,常人则无追究;但不幸的是大部分污染问题并未能完全解决;应用大量清水,仅将粪便稀释后送走,反而形成更为广泛如水沟、河川及地下水之污染。目前应用之污染防治技术,如污水下水道处理设施,能有效将厕所污染降至最低,因此位于下水道已到达区域,可将厕所接管降低环境污染。但下水道尚未到达区域,仍应用化粪池、净化槽等设施,虽可降低部分污染,但如未能定时抽除污泥、及妥善操作,于人口稠密之台湾地区,厕所排放污水已形成严重污染。同时台湾每年虽有2700于公厘之降雨量但仍是缺水国,传统厕所设计耗费大量清水,仍未能解决实际污染问题。因此目前公厕之设计,除以人性化及全方位考量之外,采用省水设备及低污染之设计,或将废弃物资源化再应用方式,为未来永续发展之方向(陈国帝,2003)。

  让上厕所不再被视为是畏途,「上厕所」不管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里一项的基本需求还是被视为是现代家国发展的一种文明指标,都有其重要的论述意义,只不过,当个体的私密行为被嫁接在大众厕所的公共领域时,那么,在满足该项生理需求的同时,却也隐涵着某种的性别文化迷思,而需要投以更为深层的思考。然而,摆置在像是增设无障碍厕所和亲子共厕以及美化如厕空间等等的工具性层次,其背后所隐涵性别迷思的规范层次,是需要被提出来讨论的,这其中各种相关的论述议题主要还是要还原回到以下的基本提问,那就是:如果「上厕所」主要目的是为了生理需求的满足,那么,如何去正视男、女两性各自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及其衍生而来各种分殊性的如厕行为(毕恒达,1996)。

3.分析阶层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原理

  分析层级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最早是由美国学者Saaty在1971年所提出,应用在解决复杂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政策问题(Saaty,2001)。主要是因为当遇到复杂的多目标及多准则问题时,可透过层级化的架构,并采由上而下分解的原则,将问题由最上层的决策目标依序分解成决策准则、次准则,一直到最下层的待选方案,由于此方法的思维方式非常符合人类的思考习惯,将问题用系统化的方式写下,从正反二面去比较,则将非常有助于群体决策时的效率与公平客观(卢彦戎,2003)。AHP是包含分析、阶层架构、与整合决策者分析结果的一套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决策问题由高层次往低层次分解为一简明的阶层结构,并汇集专家之意见与评估,以比例尺度(Ratioscale)进行各准则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成对比较以求取每一个阶层评估准则的,再以阶层运算排列各方案的优先级(陈虹遐,2003)。Saaty(2001)提到在进行问题分析或决策时,可以应用AHP进行相对权重排序以利替代方案之决策。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流程

2.研究范围

  目前台北市将列管公厕数量至九十五年六月底共10,101余座,台北市政府于九十一年推动公厕分级制度将所有公厕分为13类,经检查结果列为特优、优等级所占比率,其中交通类86.0%、游憩类94.58%、加油站类53.03%、公园类82.14%、市场类43.54%、餐厅类97.65%、医院类96.88%、百货类98.95%、宗教类61.76%、戏院类90.0%、机关类96.54%、学校类64.44%及环保局86.03%。由台北市环保局检查资料得知列管厕所,其中学校类64.44%、宗教类61.76%、加油站类53.03%及市场类43.54%四类成绩最差(台北市环保局网站,2006)。

3.台北市列管公厕民众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常使用公共厕所之地点前3类依序为:交通(含客运站、捷运站、火车站、机场、停车场等),占48.3%;公园,占22.5%;百货公司(含大卖场、台北地下街),占22.4%(台北市环保局,2005)。

  二、对公共厕所整体设施感到不满意原因,前3项依序为:有臭味,占40.3%;地板不干净,占39%;厕间内不干净,占33.8%(台北市环保局,2005)。

四、初步研究成果

  本研究目前尚有专家问卷与AHP及统计分析待完成,在此仅先呈现以完成的部份结果,分为影响公厕环境整洁的评估因子分析,以及专家问卷的设计两部份。

1.相关评估因子选定及评估架构初拟

1.1清洁方法探讨

1.1.1清扫体制建立的重要性

  在清扫过程或点检作业中,发现污垢或设备器具损坏的情况,首先应该立即回报处理。如果不是严重之顽垢或损坏,一般日常清扫工作人员应该可以立即处理恢复清洁与设备性能。如果是顽垢、尿石等不易清扫之状况,或损坏严重影响使用或观瞻时,必须尽快通知专业技术者来处理维修。清扫维修体制如果无法确实建立并有效运作,当污垢持续堆积或损坏不断扩大,对于日常清扫作业人员也将造成工作士气的打击,对于整体清扫维修工作的执行影响颇大,不容忽视。

1.1.2基本清扫的重要性

  清扫维修体制的建立,基本清扫作业(日常清扫、点检、定期清扫)的确实执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厕所每一天因使用而产生的污垢、废弃物,厕所内小动物、小鸟的居留筑巢,异常状况或损坏等,如果能透过日常清扫作业的执行,及早发现问题并确实解决对应,对于厕所的清洁维护有相当重要之效果。反之,如果日常清扫不彻底,则污垢或设备器具的损坏将会加速恶化,终究造成严重之问题或不必要之浪费损失以及使用上之不便。

1.2维护作业探讨

1.2.1专业化维护

  透过清洁维修专业厂商及技术者,对于建筑材料、清洁药品、污垢形成特性的了解与掌握,对于问题进行根本的解决与污垢去除作业,在厕所清扫维护作业中也是必要的一环。专业化维护也可提供管理者,在厕所损坏修缮方面重要之建议与管理参考。已经有严重的污垢堆积状况之厕所,可以一开始就导入专业技术者来进行处理并指导相关技术,对于日常清扫工作的执行将有良好的效果,导入专业化维护的次数原则上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便有效果。当然,执行过程是否确实,也将是影响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1.2.2修缮作业

  修缮作业是指在点检过程中,对于发现的设备器具损坏或建筑问题进行对应处理。修缮的内容包括厕所设备器具、装修等经年累月的老化或损坏情况,以及突发状况之破坏损伤情形。有些状况是可以预期掌握的问题,应该建立长期的维修更换计划,以及筹措足够之预算经费以供对应处理。同时,一旦有损坏状况发生,也必须建立随时可以对应处理的机制。

  在厕所的维护管理过程中,难免会有设备器具损坏的情形必须处理,当厕所得设备或器具损坏或有异常状况发生时,必须建立可以马上对应处理的机制或制度以备对应,对于设备器具的状况必须确认及随时把握。

1.3管理制度探讨

1.3.1厕所维修清扫执行体制

  有关厕所维修保养的制度根据使用的状况,可以分为「日常清扫」、「点检」、「定期清扫」、「专业化维护」、「修缮」等五个工作重点,掌握这五个重点便可维持舒适的厕所环境。公厕维护保养五个重点的简单定义:日常清扫:针对因每天使用所带来的脏污进行清扫。点检:对于设备或器具等损坏或故障等状况进行确认检查,并向管理者提出报告。定期清扫:针对慢慢累积起来的脏污、平常不易注意的地方进行清扫。专业化维护:对于基本清扫时无法彻底去除的脏污进行维护保养。修缮:对于点检时发现的设备或器具等损坏或故障之状况,进行复旧修理之作业。

1.3.2厕所现况掌握

  厕所维修清扫体制建立后,首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透过现地观察,掌握清洁对象厕所之现况。现况之掌握项目及重点,大致如下:

1.厕所的污垢及损坏情况

马桶、小便斗、洗面盆、地面、排水口、捣摆隔间、墙面、厕所配件等及其周边环境的状况。

2.尿石产生的情况

  尿石除了会污染厕所外,还会堵塞排水管、产生恶臭、促使细菌霉菌繁殖,所以对于尿石的去除及预防方式需注意。

1.4使用者行为探讨

1.4.1涂鸦问题

  深究涂鸦者行为的动机来看,不外乎是为了标记隶属小群体之领域,并传达内部团体成员间的认同;或以匿名涂鸦的方式向社会宣告自我的存在,甚至只是一种向权威或发泄各种欲望的途径,面对涂鸦问题的解决之道:

1.可以创造其它正当的涂鸦管道,让涂鸦者有一个发挥创意的机会,或许可以改善公厕涂鸦所造成景观上的破坏。

2.从动机着手,了解涂鸦者的心态以及了解为何选择公厕空间为涂鸦的途径,再依此方向拟定策略加以避免与防范。

3.在公厕的地点选择,则应避免设置在死角的空间或隐蔽不易受到监督的地点。

4.倡导上,能在适当位置设计标语,传达出请大家共同维持清洁的醒与告示。

1.4.2违法及破坏问题

  破坏的动机大部分都是使用民众的心理与社会脉络所决定的。当使用者觉得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且无法以其它方式恢复公平时,破坏则时常发生。而公厕环境刚好是属于无人控制之地,大厕位的厕门关闭后,许多的发泄涂鸦行为、破坏行为等,都在其中进行。学者认为可以增加照明设备,改善环境可见性及监督性。公厕里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吸毒、性行为,和在便器内丢入赃物等一些不该留下证据的东西,而涂鸦、烟蒂、呕吐物等也都造成民众对公厕的观感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的改善方法,学者建议可从硬件面着手,如改良冲水设备以降低废物丢弃造成的堵塞;固定且不易拔除的硬件设计可降低偷窃行为,而非仅是利用廉价的低质材料,来抵抗各种破坏。

1.5整体空间规划探讨

1.5.1便器设计,缺乏人性化

  一般人基于习惯与卫生考量,普遍不愿于公共场所与他人共同接触便器。文献指出,男性如厕不想直接接触座式便器,以半蹲方式占23.1%;而直接蹲在马桶上的男性占7.5%,使用者在半蹲或蹲上马桶使用后,也少有清拭尿液溅脏或脚印的动作。而政府对此解决之道应是减少座式马桶的数量,一来可以方便清洁人员的清扫,二来可减少便器的损坏,也可降低视觉的脏乱感。而对于小厕位的滴漏问题,专家建议若考虑尿液飞洒的角度,则宜采悬挂式较不易滴尿;小厕位上方应设有灯,使得使用者看得清楚且愿意靠近小便;而在小厕位脚踏点亦可设计垫脚石,方便定位时不至于滴尿。不过每一公厕应须保留至少一间座式马桶,以方便年长者使用;而针对孩童小便器部分,可采不同高度的小便器。

1.5.2外观入口缺乏变化,标示不清

  现代化厕所除了环境卫生的改善外,更强调兼具使用与美观的厕所空间,亦即以卫生、清洁、无臭、明亮为出发点的厕所设计。外观的设计不明显或未分置,标示的不清,可及性不高,可能会使公厕沦为置物的储藏室。外观上除了标示不清的问题外,传统的公厕,往往为了讲求使用效率、简化管理及维护的麻烦,又受限于传统卫生下水道的不完整,使得公厕外观造型基本上呈现出固定的模式,诸如集中兴建、样式统一,民众对于外观如此的刻板印象,加上不佳的使用经验的连结,使得公厕在使用者心中则是臭、脏、乱、暗、湿、堵的地方。

  因此要改善此问题,专家学者建议应从改善民众对公厕的认知着手,外观立面可讲求造型新颖大方,装修色调素雅美观,与周边建物地形、环境的协调,标志清楚等,改变民众对公厕的整洁观感,进而影响其行为。

1.6机能性探讨

1.6.1洗手台设在厕内,造成地板积水

  公厕设计的思维上若考虑节省空间时,很多时候会把洗手台设置于厕所内,缺点是不但容易造成地板泥泞不堪,徒增清洁维护上的困难,更可能因此增加了地板的湿滑度,造成如厕者滑倒的意外发生。因此要解决上述的问题,首先应将洗手台设置于厕外,另外也应考量排水设备的改良以减少恶臭及地板积水、积垢。

1.6.2地板材质不佳,不易清洗

  国内公厕的地板材质常采用的是大理石、花岗岩和瓷砖。但是大理石毛细孔粗糙,尿液渗透入其中后,不容易清洗,而盐酸也会破坏大理石表面。如为花岗岩建材,时间久了效果也不理想;而瓷砖沟缝的污垢亦不容易清洁。因此地板材质的选择,如何兼顾安全、视觉美观与清洁方便实为棘手的问题。另一个影响民众对于公厕是否整洁的认知因素,是配色的问题。在地板的色调上应讲求素雅朴实,清洁方便且美观,以增加建筑色调的明快感觉。

1.7舒适性探讨

1.7.1通风不佳,产生恶臭

  恶臭是另一个令人抗拒使用厕所的主要原因。臭味的主要原因为化粪池的沼气上升至公厕室内,以及排泄物在产生或滞留时散发的恶臭。另外,对于排泄物混合消毒水、芳香剂,及厕所内吸烟问题皆是异味的来源。而排水孔的阻塞也有可能因为长久的累积而产生恶臭。因此公厕的设计须注意下水道、化粪池、给水及排水设备、通风设备的改良,以及大厕位的隔板设计可考虑不与天花板相连来增加通风效果,或利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使厕所内常保有充足的新鲜空气。另可辅以清洁工提高清洗的次数,或直接于硬件设计上引导民众正确使用厕所,避免滴尿的残留,解决异味与恶臭。

1.7.2照明设备昏暗,影响民众对环境的感觉

  照明设备的种类容易影响民众对整洁度的评价,专家学者建议以白色光灯泡的色泽为佳。过去研究也发现公厕大多数都采日光灯照明,这也符合照明设备的标准。另外若考虑绿建筑的概念,则可采天井设计的自然光,也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清新与自然。

1.8节能减废探讨

1.8.1国内水与绿建设的政策推动与绿建筑指针更新动态

  民国八十八年以来,我国的绿建筑政策为了有效落实执行,指标的订定以简化、量化为原则,采用了基地绿化、保水、水资源、日常节能、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与污水垃圾改善七项指标,作为绿建筑草创期之评估体系。经过三年的实施执行与各方意见的回馈检讨,民国九十二年元月起,加入「生物多样化指标」与「室内环境指标」,组成2003年新版绿建筑九大评估指标体系。

1.8.2绿建筑的水资源指标

  绿建筑的水资源指标希望能鼓励建筑师,积极利用雨水与生活杂用水之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开源),并在卫浴厕所及建筑设计上积极采用省水器具(节流),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第二节问卷设计与内容

(公共厕所环境整洁之评估架构层级关系图)

五、结论与后续研究

  本研究系藉由国内外公厕运动、环境清洁、生态及人性化各项理论、文献以及案例,探讨目前影响公厕环境清洁之方向,并归纳出相关指标,以作为评估体系之建构基础并于找出影响公厕(特别是宗教、加油站与市场类的公厕)整洁之因子,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且透过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的作法,设计问卷并以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目前本研究已归纳出影响台北市公厕环境整洁所需考量之因素,并从环境清洁维护与生态及人性化需求两大构面,初步建立了八个评估标的(清洁方法、维护作业、管理制度、使用者行为、整体空间规划、机能性、舒适性、节能减废),以及二十四个评估准则。目前归纳相关评估标的,正执行专家问卷部分,待汇整学者专家意见后再进行评估因子权重,未来此一评估机制,也将会在请专家学者修正补充之后,交由环保局作为未来评估公厕的依据。